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超时空航班 > 七 不一样的湘江战役

.read-contentp*{font-style:normal;font-weight:100;text-decoration:none;line-height:inherit;}.read-contentpcite{display:none;visibility:hidden;}

    从11月15日,红军突破国党军的第三道封锁线开始,红军就在计划有关第四道封锁线的问题了。

    有了金手指,红军想要安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其实并不难。别看国党军兵力雄厚,四面八方朝中间挤压,但其实因为互不统属(桂军曾经在战役期间缴了中央军周浑元部一个连的械),彼此提防,根本就不能形成合力(一直到抗战时期这个问题都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导致中国庞大的兵力优势不能发挥,各部各自为战,被日军各个击破)。

    具体来说,在红军渡江的全州,兴安之间,曾经出现过从11月22日夜里开始,一直到12月1日为止,长达9天的力量薄弱期。这期间,桂军主力夏威部10个团撤离此地,仅留下两个团又两个营的部队守卫。如果红军能够在这个时间段内快速渡江,就可以避免重大损失,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恶果(最明显的后果就是各军团战力大损,各部建制混乱,导致面对民团的攻击都感到吃力,受了很大损失)

    然而,中央直到25日才得知渡口兵力薄弱,决定由此渡江。偏偏一向行动迅速的红军在这关键时刻却掉了链子。中央纵队26日行进6公里,27日行进8公里,28日行进26公里,29日行进32公里,四天总共才行进72公里。不用说,什么都晚了。

    这里说两句。有人说一、三、五军团的阻击战,不是因为中央纵队行进缓慢,而是因为要给八、九军团保留西进通道;而八、九军团之所以落后,则是因为行军路径错误,在三峰山受阻,被迫北上从雷口关进入广西——比其它军团多走了很多路。

    所以,八、九军团在三峰山受阻,这才是湘江战役中红军陷于被动的关键因素。

    这个说法倒也不算错。红八、九军团在26日接到军委命令时的位置确实不好(太过靠后,这两个军团当时还担负着威胁桂军右翼的入桂通道的任务)。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红八、九军团为什么会位置那么靠后?

    很简单,作为全军的后卫部队,总不能你中央纵队还没有走到位,它就超到前面去吧?

    退一步说,就算八、九军团位置不好,也可以通过急行军赶上来,然而战役期间,八、九军团的日行军速度不到四十公里,这个速度当然不算慢,但是作为红军的一支战斗部队,特别是这种紧急情况下,这就显得不够了。要知道这之后主席接手红军指挥,中央红军在紧急情况下日行军60到100公里可绝不鲜见。

    好吧,无论是前方的红四师红六师擅自放弃阵地,还是中部的中央纵队缺乏战斗力成为软肋,还是后方的八、九军团行动拖沓(某些人总结的湘江失利三大因素)。在事先了解之后,都是可以克服避免的。

    不过,仅仅是安全通过湘江就可以了吗?

    ————

    11月15日,过第三道路封锁线后,彭大将军给总理发电建议:“以三军团迅速向湘潭、宁乡、益阳挺进,威胁长沙,迫使蒋军改变部署,阻击、牵制敌人;同时我中央率领其他兵团,进占溆浦、辰溪、沉陵一带,迅速发动群众创造战场,创造根据地,粉碎敌军进攻。否则,将被迫经过湘桂边之西延山脉,同桂军作战,其后果是不利的。”(《彭德怀自述》)

    在原来的时空中,这个提议没有被采纳;在这个时空中,则部分得到了执行。

    15日,彭将军带领三军团4师,5师,及八军团一部,军委直属特勤大队一中队的两个小队,全军约一万三千人,沿彬州,耒阳(就是熊艾春“恕灿”电脑的那个耒阳)秘密北上,计划在衡阳与湘潭之间的山里面潜伏两到三天(一万三千人听起来很不少,实际上如果挤到一起,不过是一个100*130的方队,普通小学校的操场都可以站得下,就算加上一些“重武器”,想要在大山之间躲起来,问题也不大——当然,前提是不能与外界有交流,比如向外采买粮食什么的。所以为了这次潜伏任务,彭部带了十天的口粮,为此甚至部分削弱了其他部队的粮食储备——顺便一说,红军在度过湘江之前,因为一路走的都是大路,沿途人烟繁华,所以并不缺乏粮食补给。在渡过湘江之后,实力巨减,不得不避开大路,专门走穷乡僻壤,一直到遵义才获得补给的机会),在湘江战役开始以后,相机夺取湘潭,威胁长沙,迫使湘军回援。

    16日,湘桂军阀一如历史上一样,达成全州协议,联手在湘江布防。

    11月18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在广西贺县白芒营、恭城龙虎关分别与桂军交战。20日,红九军团(历史上红九军团由红3,红22两个师组成,湘江战役之前红22师尚余1000多人,被派去给中央纵队挑东西。所以湘江战役打响时,红九军团其实只有红3师一个师。这里因为中央纵队没有那么多家当,同时部队战斗力增强,22师尚余1300余人,但是编制依然没有了,被打散加强了红3师。)及红三军团6师(配属给红九军团)逼近江华,21日,攻占江华县城,并派出两团兵力攻打(佯攻)龙虎关。之后,红五军团、红八军团和红九军团部队先后进入江华、永明,威胁广西富川、贺县、恭城。

    以上战场形势跟历史上如出一辙,甚至连战果都相差无几,如果说有什么变化,那就是红军在加强了火力与技战术之后,伤亡不如历史上那么大。

    既然如此,对手方面的应对也就跟历史上差不多了。

    白崇禧一看红军有可能从富川,贺县一带深入广西腹地,又接到王建平从上海发来的密电,说常凯申采用政学系头目杨永泰“一举除三害”的毒计,拟将红军由龙虎关两侧地区向南压迫,一举除红军、广东、广西“三害”,遂作出了将部署于全灌兴三角地区的夏威部主力南撤的决定。

    11月20日晚,白崇禧以李宗仁的名义电告常凯申(当时李宗仁在广东),要求将夏威部主力南撤,所留空白由湘军填补。常凯申于22日下午17时,下达了准许桂军南撤的复电,并向何键发电,要求何键派湘军南下全州接防。

    白崇禧接悉复电后,没等湘军接防,即刻下令连夜将在全州、兴安、灌阳布防的夏威所部主力撤往恭城,仅在全州留有7军24师72团的两营干训队,兴安留有一个团(属43师),灌阳留有一个团(44师130团)。而湘军在接到常凯申的接防命令后,并没有即刻南下接防,而是一再拖延。

    历史上湘军直至11月27日,才进入全州县城,但进入全州后又停止南下,一直到12月1日,才重新封锁湘江(何键很可能也不想跟红军死拼)。

    在接获刘忠(红一军团侦察科长,在历史上,他在22日下午就率军团便衣队和红五团侦察排,化装进入全州城,发现桂军南撤,全州空虚——只可惜这个消息一直到25日才经由红5团转报一军团再转报中革军委。但是这一次,他带了一部电台)全州守敌南撤的消息之后,随着军委的命令发出,湘江战役正式开始。

    首先,九军团加大了佯攻力度,迫使夏威所部加快向南线移动(必须充分调动夏威所部,否则其很快缩回湘江渡口就麻烦了。桂军的行军能力也很不弱,就在湘江战役期间,两个师从恭城开向灌阳,距离近百公里,一天多就赶到了——事实上,据魏承恭带来的资料,当时白崇禧是有意让开了过江的路,也就是说夏威基本不会再撤回去,不过红军可不敢把这一线生机寄托在敌人的决策错误上),经历一日激战,把战线向前推进了七公里,打得桂军不住告急之后,于当日(23日)夜间秘密北撤。

    也是在23日黄昏,红2师5团占领桂北永安关。打开了通往湘江的门户(湘江战役期间,桂军在红军进军路线上实质上设置了前后两道防线,一道是湘江边的全(州),兴(安)防线,另一道就是所谓“四关”防线——不过这四个关口在战役期间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也没放多少兵,估计是与白崇禧“让路送客”的战略有关。实际上,如果真是要堵死红军,那么在这四个关口布置重兵比在湘江边上设置防线要有效得多),当日夜间,中央纵队通过永安关。

    24日,红一军团已建立起从四关防线到达湘江渡口界首的安全通道,并迅速抢占马渡桥,灌阳等战略要点。其中,灌阳县城作为一个关键节点,桂军本来驻扎了有一个团。即使南线的恭城向白崇禧频频告急,白崇禧宁可从更远的全州、兴安调兵,也没有动过这个团;但是这一次,白崇禧下令该团在抵抗六个小时后,撤往南边的恭城。

    原因在于,23日夜间,龙虎关方向(就是九军团佯攻的方向)的桂军曾经组织夜袭,结果一头冲进红军营地的桂军发现,这里就是一个空营。白崇禧由此判断,红军无意进入广西,所以命令守军撤了出来。在让出这个“星位”(占领灌阳,不单可以出兵侧击北面的红军。同时也切断了佯攻的九军团经灌阳西进路线)之际,白崇禧也曾有过犹豫,毕竟,他本来是想要切掉红军的一截尾巴,以向常凯申交差的。如果让出灌阳,则“切尾巴”的计划就没那么容易实施。

    随后收到的航空侦查报告打消了他的犹豫。报告显示,红军的尾巴——九军团已经出现在永安关。别说灌阳城当时还在争夺中,就算这时候呆在恭城的两个师就在灌阳,就算他们即刻出发,最多也就是对九军团追击一番罢了。

    那是“追尾”,不是“切尾”。

    换言之,灌阳城的作用其实已经消失,红军就算不抢占这里,也不会有什么危险。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白崇禧才放弃了灌阳城——不过他“切尾巴”的打算并没有放弃,毕竟,没有点儿战果,实在不好跟常凯申交代。

    24日夜间,红五军团抢占界首渡口成功(历史上是红一军团,不过眼下红三军团外派,想要跟大名鼎鼎的广西狼兵较量,红军要动用的,就只能是两大主力之一的一军团了),连夜建筑起两道浮桥,之后,迅速构筑起面向南方兴安方向的防卫阵地。与此同时,防空营在湘江两岸构筑起完善防空阵地——从六月份建立防空营开始,地面战斗无论有多激烈,防空营都不会参战,眼下,要投入关键战斗了。

    25日上午,红五军团渡过湘江,并建立起滩头阵地。中午,被红军的闪电速度惊得目瞪口呆的常凯申向何键和白崇禧下了严令。桂军夏威部三个师(加强了两个团)原路折回,向兴安开进,动作很快(白崇禧想要切尾巴);同时北路湘军刘建绪部四个师相比历史上,提前两天,于当日黄昏时分进入全州,计划在26日继续向南进发。与夏威部形成钳形攻势,如果动作够快,那么仍有可能切断红军落在后面的九军团,一军团大部,三军团一部。

    相比之下,湘军的威胁更大一些,毕竟他们兵力更雄厚,而且已经占领了全州,而另一边的桂军还在开进的路上。不过红军对南面的夏威部明显更加重视,构筑了纵深更大的防御阵地——兵力倒是布置得不多。

    当天夜里,中央纵队安全渡江,同时,随着一道电波发出,蛰伏已久,已经快要断粮的三军团突然发难,夜袭衡阳(目标有所修改),一夜激战后,不单成功夺下县城,还获得大量运往湘江前线的补给。

    ————

    消息传来,何键顿时就懵了,在得知红军领军的人是彭大将军之后,更是不知如何是好,他怎么也想不通,这个老冤家是怎么来到这儿的。

    虽然慌乱,不过他行事倒是很有章法。在得知衡阳失守之后,何键连夜发令:一,即刻收缩长沙周围的兵力,强化城防;二,给常凯申发报,呼叫援军;三,向驻扎在永州的中央军下令,要求他们立刻向北进攻(他是会剿总指挥,理论上战场上所有的部队都归其指挥,当然,是否能指挥得动,又是一个问题——这也是他为什么要立刻给常凯申发报的原因)。

    至于湘江边上刘建绪的四个师湘军,他倒是没有命令。或许是忙昏了头,忘了;或许是认为远水实在难解近渴,等这些人回来了,黄花菜都凉了。

    不让这些部队回救倒也不算错,问题在于,你不发调兵令,那就得发一道进军令,以稳定军心啊(主要是向下面的部队说明,我这里hold得住,兔崽子们不用担心,做好你们该做的事),结果他什么都没说。这就让这几个师的湘军不知道该干什么了——家都让人抄了,谁还有心情打仗啊。

    上边不给命令,下边就要请示啊。问题是下边这些人请示的时候,却出现了混乱。原因么?因为几个人之间的龌龊。

    按说何健作为“追剿军”总司令,前线的所有军事行动都要经过他——好吧,就算中央军指挥不灵,桂军指挥不动,那么他一手拉起来的湘军,总该要听他的,对吧?

    可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湘军的前线总指挥刘建绪,却把请示电报打到了常凯申面前。

    而且是绕过了何键,直接发到了常凯申面前。

    刘建绪为什么会来这么一手?因为这时候他已经跟常凯申搭上线了,对于顶头上司何键,正怀着“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呢。眼下发现这么一个“机会”,怎么能不“好好利用”起来?

    常凯申正因为彭部的突然出现而非常生气(彭部突然出现,肯定会对战事产生极大影响,不过暂时来说,还没有影响到湘江的战局,所以常凯申暂时还只是生气——侦察部队无能啊,竟然放任这么一支大部队绕行数百里而不知),接到刘建绪的汇报后,又高兴起来了——这小子已经完全倒向自己了。嗯,不错,挺识相。

    常凯申复电刘建绪,命他带兵继续前进,完成切断湘江的任务。至于彭部威胁后路……中央军有整整五个师驻扎在零陵(其任务估计是为了监视更前方的湘军,同时也可以在合适的时候扑上前去),完全可以保证刘部后顾无忧。补给问题也不用担心,北线补给线(长沙——湘潭——衡阳——永州——全州)虽然被掐断了,但是国党中央会从东面(彬州)给他们送过去。

    为了取信刘建绪,常凯申甚至把发给自己嫡系的命令原样发给了刘建绪看……国军驻零陵的薛岳部五个师兵分三路,左路两个师进祁阳,右路两个师进耒阳,中路一个师进常宁,摆出了一道防线。

    这个一字长蛇阵的用意很明白:你彭大将军要打长沙,尽管打,反正何键死了对我没有损失;只要南边的湘军能够稳定下来,继续围攻马列党中央,问题就不大。

    刘建绪安心了,准备统军继续南进——可是,此时他虽然已经有了二心,湘军一线四个师的思想却还没有统一。当他在军事会议上拿出“伪冤长”的命令的时候,16师师长章亮基、62师师长陶广直接就质问,何司令的意思是怎么样的?

    军事会议结束,湘军南进,但是行进速度……几乎是进两步退一步。不单如此,还有人学习刘建绪好榜样——你会越级上报?俺们也会!部分师旅长绕开刘建绪,直接发电,向何键询问下一步该如何是好?

    何键一看,好嘛,你常凯申调动起我的湘军来可是挺麻溜的啊(其实事起仓促,湘军的行动也不是那么顺畅),那我也不客气了,直接下令湘军所部撤回——赶不赶得上是一回事,关键是这个态度,是湘军跟谁走的问题。两个彼此矛盾的命令执行的结果,就是湘军上午出城,到下午总共前进了十里,跟红军的阻击部队稍一接触,又退了回去。

    26日,湘军前线所部就在混乱中渡过了。回头看桂军这边呢?

    25日夜,桂军夏威所部三个师进驻兴安,休息半夜之后,于26日清晨开始往北进攻。桂军攻击力度很大,在地面攻击的同时,红军抵抗意志更加坚决,两边打得很激烈,战线缓慢北移,中午时分逼近光华铺,此时红军还有近万部队滞留在湘江以东。

    正当桂军准备再接再厉,杀向界首时,白崇禧的电报来了。他已经收到了彭将军攻占衡阳的消息,再结合湘军前线的表现,白崇禧意识到,湘军恐怕已经无法配合桂军作战。这种情况下,夏威所部就算能打到界首(红军渡河的主要渡口),红军也可以把渡口北移(湘江在全、兴段不是太深,据说有四个地方可以徒涉)。如果夏威打到界首后继续北上,且不说能不能挡得住红军(湘桂两家共同布防湘江,则沿线就有七个师,兵力雄厚;单是桂军,就只有三个师,兵力就不足了),就算能挡得住,那也变成了桂军一家跟后面上万的红军死磕。

    常凯申绝对喜闻乐见。

    白崇禧想要“切尾巴”倒不是想要斩获什么——桂军虽然被称为叫花子军,但比起红军来,还是要阔得多了——他的真正用意,是为了对常凯申有个交代。眼下湘军掉了链子,已经无法切断红军的尾巴,而且仗打成这样,桂军很轻松就可以交代过去(之前的战斗,一直是我们桂军在打好不好?迄今为止红军所有的伤亡都是我们桂军造成的好不好?从全、灌、兴撤离是你常凯申同意的好不好?要怪你只能怪湘军行动缓慢,怪湘军关键时刻掉链子,怪湘军侦查工作不到位,能怪到我们桂军头上来吗?)。既然切尾巴已不可能,而不切尾巴也能交代过去,那么白狐狸跟红军死磕的心也就淡了。

    于是从下午开始,桂军的进攻就没那么坚决了,除了飞机还有一定威胁之外(26日一整天,桂军的飞机都在攻击红军的浮桥。不过因为被防空营威胁,不敢低空俯冲轰炸扫射,所以威胁不大——这个“威胁不大”仅是对浮桥而言,承担防空任务的防空营损失过半,高射机枪的子弹所剩无几,可以说,这个专门为防空设置的营已经没有特别的防空能力了),地面战斗根本是敷衍了事。到了晚上,索性又撤回了兴安城,把白天——确切地说是上午——好不容易才夺下来的阵地,又全部还给了红军。

    27日,常凯申再次严令桂军北上,湘军南下——实际上此时已经不太能切断红军尾巴了,不过至少能粘住红军的阻击部队。能多打死一个红军也是好的,至于向敌人既设阵地强攻会造成巨大损失……反正不是自己的嫡系,常凯申才不心疼呢。

    然而……桂军且不提,依然是出工不出力;湘军那边,何键发现薛岳所部到了祁阳、耒阳一线后就不再前进(薛岳的部队没怎么动,不过为了稳住何键,给何的电报显示部队仍在“星夜兼程”救援长沙;可是何键作为湖南的地头蛇,薛岳部队的动向不出两个小时他就知道了,不用说,更加恼火),于是给前线的湘军发布了即时回援的命令。

    湘军此时已经有脱离何键掌控的迹象,但是再怎么说何键也是剿总司令,而且还是老上司;最重要的,大多数领军将领的家属还在长沙城。何键在电文中威胁要撂挑子,把长沙城扔给彭大将军(何键已经感受到自己“正常”下达的命令不一定能得到执行,不得不用这种“非常”的措辞——但是这进一步加大了部队的思想混乱),这就不能不让将领们“考虑”并“商议”一下了。

    “商议”的结果且不论,但是“考虑”的结果就是部队根本就不知道要干什么,是向前打呢还是向后转。

    所以27日这一天,湘江边上的湘军与红军陷入了诡异的平静中。

    这也不错,至少让对峙部队难得的休息了一天。

    27日黄昏,湘江东岸的红军全部渡河完毕。历史上红军折损了近三万人才渡过的湘江,在比较正确(彭部的结果还不一定,不敢说完全正确)的决策和红军战士的努力之下,损失缩减到伤亡约四千人。

    顺便一提,这四千人的伤亡中,90%以上都是桂军造成的,单是“兴安-光华铺”一战,红军伤亡就达两千六百多,白狐狸拿着这个统计结果,可以昂首挺胸地找常凯申要嘉奖了。

    至此,湘江战役南线战场的战斗基本结束,之后的战斗就集中到北面彭将军所部。

    打击盗版,支持正版,请到逐浪网阅读最新内容。当前用户id:,当前用户名:

(https://www.bqduo.com/biquge/31_31632/c9199580.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bqduo.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qdu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