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恐怖灵异 > 超值金版-世界历史1000问 > 第四篇 现代史 2

第四篇  现代史  2      
              希特勒是如何登上总理宝座的?

      

              从1930—1933年,魏玛共和国不得不由所谓的“总统内阁”来治理,经济危机更使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对魏玛共和国政府极为不满,强烈要求建立一个拯救德意志民族、给社会带来安定、给人民带来幸福的新政府。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希特勒一方面为国家社会主义展开更强大的宣传,对各阶层人民不断做出符合其愿望的慷慨许诺。

一方面又通过纳粹党的宣传机器,宣称该党不是一个阶级政党,而是“大众党”,并重点向中下层的中产阶级发动讨好攻势,以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

这种宣传不能不打动处在绝望之中的德国人民,他们相信希特勒的诺言能够兑现,因而纷纷聚集在纳粹的旗帜下。

危机前,纳粹党只有10.8万人,到了1932年,人数超过了100万。

从1930年开始,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不断获得胜利,1932年4月10日举行总统第二轮选举,希特勒竟然获得了36.8%的选票。

1932年7月31日举行国会选举,纳粹党获得了37.3%的选票,获得230个议席,一跃成为国会中最大的党派。

1932年8月13日,总统兴登堡召见希特勒并试图说服他与佛朗茨·冯·巴本共同组成联合政府,但希特勒予以拒绝,声言作为最大政党的领袖,要得到“包括一切方面的整个国家权力”,但兴登堡也发表声明加以拒绝。

就在这时,巴本和施莱歇尔为了一己私利,互相拆台,宁让第三者上台,也不让对方执政,通过政治上的交易,把希特勒推出来,搞了一个以“保守派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总统、国防军和钢盔团”为一方,以希特勒的纳粹集团为另一方的联盟,组成所谓“民族团结”的联合政府。

对希特勒的得势,被推翻的霍亨索伦王室的支持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933年1月22日,皇太子就曾致函兴登堡,敦促其授权希特勒组阁,威廉二世还给纳粹党提供了200万马克的援助。

就这样,希特勒终于在1933年1月30日通过“后门”交易登上了总理的宝座。

从这时起,魏玛共和国也就正式灭亡了,第三帝国由此诞生。

      

              国会纵火案是怎么回事?

      

              1933年2月27日22点,柏林消防队接到消息:国会大厦发生火灾。

直到23点30分,大火才被扑灭。

经过消防员和警察对大火现场的查勘,发现了20捆未烧尽的纵火燃料和一个赤裸的冻得哆嗦的男人,这个人名叫马里努斯·凡·德尔·卢贝,是荷兰共产党人,一个失业的建筑工人,在此前不久才到德国。

      

              在火灾报告时,希特勒正与约瑟夫·戈培尔在柏林的公寓中进行晚餐。

在接到紧急电话后,希特勒、戈培尔和副总理弗朗茨·冯·帕彭乘车赶到国会大厦,在那里他们遇到了赫尔曼·戈林。

戈林对希特勒说:“这是共产党的暴行!共产党的一名匪徒被逮捕。”

而希特勒则称:“这是共产党发动革命的信号。”

次日,希特勒在普鲁士新闻公报的电台上发表讲话,称“这种纵火行为是德国布尔什维克进行的最骇人听闻的恐怖主义行为”。

      

              国会纵火案发生后,希特勒于次日要求兴登堡颁布紧急法令,废除了《魏玛宪法》中有关保证人身自由的条款。

根据《国会纵火法令》,于3月1日宣布共产党意图暴动,因此为非法。

      

              随后,工会被解散,德国共产党的报刊被禁止出版,包括德国共产党领袖恩斯特·台尔曼的1.8万名德国共产党人被捕入狱。

纳粹同时宣称共产国际策划国会纵火案,并逮捕了3名共产国际驻德的保加利亚人:季米特洛夫、塔涅夫和波波夫,在9月21日的莱比锡审判中,季米特洛夫在法庭上严厉驳斥了纳粹党对共产党的诬蔑,并宣称“国会纵火案”是纳粹精心策划的阴谋。

最终法院宣判季米特洛夫等三名被告无罪释放。

希特勒对莱比锡审判的结果非常恼火,宣布今后的一切审判都得由新组建的“人民法庭”执行。

      

              1934年1月10日,范·德尔·卢贝承认国会大厦是他纵的火,目的是为了给纳粹党制造麻烦,于是卢贝被希特勒政府当即处决。

关于国会大厦纵火案的起因,历史学家们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范·德尔·卢贝出于个人原因放的火,被纳粹党利用;另一种认为是共产党策划范·德尔·卢贝放火;大部分人认为是纳粹党策划的纵火。

      

              纳粹主义的基本理论有哪些?

      

              纳粹主义,是德文Nationalsozialismus缩写Nazismus的音译,意译为“民族社会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希特勒等人提出的政治主张。

纳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宣扬种族优秀论,认为“优等种族”有权奴役甚至消灭“劣等种族”;强调一切领域的“领袖”原则,宣称“领袖”是国家整体意志的代表,国家权力应由其一人掌握;鼓吹社会达尔文主义,力主以战争为手段夺取生存空间,建立世界霸权。

      

              纳粹主义萌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是德国内外矛盾尖锐的产物。

当时的德国面临承担战争责任和战争赔偿,以及迁出非德意志人居住地等问题,经济上陷入困境,民族感情遭受挫折。

      

              希特勒等人正是利用了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仇恨和经济危机爆发的绝佳时机,将民族主义演变为民族复仇主义,使纳粹主义得以形成。

德国纳粹主义首先把矛头指向国内的犹太人,宣称雅利安北欧日耳曼人是上帝赋予了“主宰权力”的种族,而犹太人是劣等民族,应予淘汰和灭绝。

反犹主义得逞后,纳粹主义又主张世界是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丛林,各民族必须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求胜,实行对外侵略扩张,将全世界引向战争和灾难。

      

              你知道盖世太保的由来吗?

      

              盖世太保原是戈林1933年4月26日为普鲁士邦设立的,以代替普鲁士邦原来的政治警察。

他起初打算只把它称为秘密警察处,后来一个不出名的邮局职员奉命为这个新机构设计一种免费递送的邮票图样,他提议把它叫做Geheime  Staats  Polizei  (国家秘密警察),简称Gestapo,中文音译即为“盖世太保”,无意中创造了一个先是在德国后来又在国外令人谈之色变的名称。

      

              1934年4月,希姆莱任普鲁士警察总监和盖世太保首脑。

1936年6月,希姆莱任德国警察总监、盖世太保首脑和党卫队帝国长官,具体组织实施法西斯恐怖统治。

希姆莱将警察系统改组为保安警察总局(下辖秘密警察局和刑事警察局)、治安警察总局和风纪警察总局。

1936年10月,全国政治警察统一名称为国家秘密警察。

1939年,秘密警察局转隶德国中央保安局。

秘密警察共有3万余名成员,渗透并控制着德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德占区,拥有大量监狱和集中营,利用发布监护拘留令和押送集中营的特权,大肆迫害和残杀犹太人、共产党人、民主人士和无辜居民。

      

              参与制造1938年的“布洛姆贝格事件”和“弗里奇事件”,导致德国国防部长布洛姆贝格和陆军总司令弗里奇的去职;参与吞并奥地利和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参与制造所谓波军士兵袭击德国格莱维茨广播电台、造成波兰进攻德国的假象的事件;组织实施对犹太人的所谓“最后解决”,在欧洲范围内制造全面恐怖。

纳粹德国战败后被取缔。

1946年,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宣判为犯罪组织。

      

              希特勒为什么迫害犹太人?

      

              希特勒反犹,首先导源于他的种族优劣论。

他认为,雅利安—北欧日耳曼人是文明的创造者和维护者,犹太人是劣等民族、文明的破坏者和人类寄生虫,声称地球应该由日耳曼优等种族进行统治。

希特勒上台后,反犹又增加了政治和经济因素。

在政治上,宣扬犹太人培植的最坏的祸根是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和苏维埃国家。

所以,不仅要反对犹太人、反对马克思主义,而且要对犹太人加以消灭。

在经济上,通过反犹能够没收犹太人资产,反犹能够稳定国内局势。

      

              希特勒法西斯迫害犹太人经历了一个反犹、排犹和灭犹的过程。

1933—1935年,当局颁布各种法律,禁止犹太人担任官吏、教师和军人,限制其从事自由职业,剥夺犹太人公民权、禁止同雅利安人通婚,禁止书写德语。

1938年11月7日,制造“水晶之夜”,捣毁犹太人商店、教堂和住所。

随后希特勒政府决定将犹太人排斥出一切经济部门,关闭全部犹太人商店,强行对犹太人经营的企业实行“雅利安化”。

自1939年起,当局强迫犹太人大规模移居国外。

      

              自1941年7月起,德国反犹、迫害发展到所谓“最后解决”,即实施种族灭绝阶段。

“最后灭绝”犹太人并不局限于德国本土,而是涉及被德国占领的所有国家——波兰、苏联、东南欧、西欧等国的犹太人,约有600万在实施最后解决方案中被害,占战前欧洲犹太人总数的62%以上。

      

              纳粹头子戈林是如何死的?

      

              赫尔曼·威廉·戈林是德意志第三帝国元帅,国会纵火案和组建盖世太保的元凶。

他既是德国法西斯政治、经济与军事的首脑,也是制订奴役劳工计划、镇压残杀犹太人和其他种族的主谋。

根据纽伦堡审判中弗兰兹·哈尔德上将的供述,1933年的柏林国会大厦纵火案是戈林一手策划的,而并非共产党人的煽动。

哈德尔的供词称:“在1942年希特勒生日午餐会上,戈林兴奋地拍着自己大腿说,‘只有我真正了解国会大厦,因为我放火烧过它。

’”但是戈林本人在纽伦堡审判中拒不承认。

纽伦堡审判确认他是“仅次于希特勒而集全体被告罪恶活动之大成的人物”,判他绞刑。

在行刑前,戈林服毒自杀。

      

              希特勒称谁为“最忠实的党员”?

      

              博尔曼,1900年6月17日出生,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后曾参与德国右翼组织“志愿兵团”。

1924年,因参与政治谋杀而被判刑。

出狱后参加德国纳粹党,任纳粹党地区领导人。

1929年,成为希特勒的私人秘书。

1933年,任纳粹副元首赫斯办公室主任。

1934年,任纳粹党中央党部书记。

1941年,博尔曼单独架机飞往英国后,接替赫斯的工作,任纳粹党党务总管,纳粹德国总理府主任(内阁成员)。

1943年起,再次兼任希特勒的秘书。

1945年4月29日,被希特勒指定为纳粹元首遗嘱执行人。

希特勒自杀后,于5月1日晚秘密逃离总统府地下室,此后下落不明。

战后,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缺席审判,被以战争罪和反人道罪判处绞刑。

希特勒在自杀前曾授予博尔曼“最忠实的党员”称号。

在各民族的历史中,博尔曼这样的人往往都能扮演重要的角色。

他们是幕后策划人、独裁者必不可少的助手、教唆犯、干各种肮脏勾当的人。

他们放弃了生前和死后的荣誉,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缺乏这方面的才能和魅力,于是他们更加狂热地利用他们的秘密权力。

      

              谁是“国际电影节之父”?

      

              1932年,意大利王国首相贝尼托·墨索里尼在水城威尼斯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它的目的是促进电影工作者的交往和合作,为发展电影贸易提供方便,后来人们称其为“国际电影节之父”。

      

              1932年“开张”的威尼斯电影节比戛纳电影节早14年,比柏林电影节早19年。

30年代的意大利是欧洲重要的电影生产国之一,有许多资金和实力雄厚的制片商从事电影业,拍出了一些能与好莱坞相媲美的巨片,同时电影的进出口也十分发达。

当时的意大利处于贝尼托·墨索里尼的法西斯统治下,电影节设有“墨索里尼杯”,反映意大利法西斯和纳粹治下的德国慕尼黑奥运会的影片都赢得了大奖,所以威尼斯电影节从1938年至1942年这几年的评奖并不为后人所承认。

      

              西班牙长枪党是怎么回事?

      

              1933年10月,J.A.普里莫·德里维拉创建了西班牙长枪党,又称长枪会党,属于法西斯组织。

次年2月,德里维拉与另一法西斯组织国家工团主义进攻委员会合并,党员总数约3000人。

从1939年1月25日起,长枪党人身着统一制服,党徒见面时必须按照“古代罗马人的方式”(向前伸手)互致敬礼,并拥有自己的武装民兵和青年组织。

      

              1934年11月,普里莫·德里维拉以意大利独裁者B.A.A.墨索里尼主张的政治极权主义和国家机器至上的思想为理论基础,号召通过“民族革命”去“反对现行制度”,建立法西斯专政。

      

              为制止法西斯势力的扩展,1936年1月西班牙共产党、西班牙工人社会党等民主组织组成人民阵线。

1936年7月以长枪党为核心的反动势力发动反对共和政府的叛乱。

同年11月,普里莫·德里维拉被政府处决。

1937年,F.佛朗哥成为该党领袖。

同年4月19日,他与自称为传统主义者的卡洛斯派和保王派联合起来,将该党易名为西班牙传统派长枪党和国家工团主义进攻委员会。

从此,长枪党成为联合西班牙反革命力量的庞大集团。

西班牙内战结束后,该党成为国内唯一合法政党。

      

              谁是火箭理论的奠基人?

      

              齐奥尔科夫斯基是俄国科学家,现代航天学和火箭理论的奠基人;1857年9月5日生于俄国伊热夫斯科耶镇,童年因病辍学,后来主要靠自学读完中学和大学数理课程;1880年开始在卡卢加省博罗夫斯克县立学校任教并开始研究工作,研究课题有:金属气球(飞艇)、流线型飞机、气垫火车和星际火箭的基本原理等。

1883年,他在《自由空间》论文中提出了宇宙飞船的运动必须利用喷气推进原理,并画出了飞船的示意图。

齐奥尔科夫斯基曾于1898年发表了《用火箭推进飞行器探索宇宙》。

这篇文章辗转5年之后,才得以发表在当时俄国的《科学评论》杂志上。

就是这篇文章,在世界上第一次明确阐述了火箭飞机和火箭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具体阐述了液体火箭的构造,认为可以用液态氧和煤油作为火箭的推进剂,并提出了“质量比”的要领:飞行器起飞质量和推进剂消耗完以后的质量之比值。

齐奥尔科夫斯基还在文中推导出在不考虑空气动力和地球引力的理想情况下,计算火箭在发动机工作期间获得速度增量的公式——发射火箭运动必须遵循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从科学的视角向人们说明了人类作太空旅行不是不可能的,为研究火箭和液体火箭发动机奠定了理论基础。

      

              “十月革命”后,齐奥尔科夫斯基的才智得以充分发挥。

在研究喷气飞行原理方面他卓有建树:提出了燃气涡轮发动机方案,解决了航天器在行星表面着陆的理论问题,研究大气层对火箭飞行的影响,首次探讨从火箭到人造地球卫星的诸多问题。

1929年,他提出了多级火箭构造设想。

这一富有创见的构想为研制克服地球引力的运载工具提供了依据。

齐奥尔科夫斯基一生撰写了730多篇论文。

1932年,苏联政府授予他劳动红旗勋章。

1935年9月19日,他在卡卢加逝世。

      

              谁发现了青霉素?

      

              发现青霉素的是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

1928年,弗莱明在检查培养皿时发现,在培养皿中的葡萄球菌由于被污染而长了一大团霉,而且霉团周围的葡萄球菌被杀死了,只有在离霉团较远的地方才有葡萄球菌生长。

他把这种霉团接种到无菌的琼脂培养基和肉汤培养基上,结果发现在肉汤里,这种霉菌生长很快,形成一个又一个白中透绿和暗绿色的霉团。

通过鉴定,弗莱明知道了这种霉菌属于青霉菌的一种。

于是,他把经过过滤所得的含有这种霉菌分泌物的液体叫做“青霉素”。

接着弗莱明又把这种霉菌接种到各种细菌的培养皿中,发现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白喉杆菌等都能被它抑制。

这极大地鼓舞了正急于找到一种治疗化脓性感染药物的弗莱明。

经过一系列试验和研究,弗莱明认为青霉素可能成为一种可以全身应用的抗菌药物。

      

              1929年,弗莱明发表论文报告了他的发现。

但是青毒素的提纯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这使这种药物在大量生产上遇到了困难。

      

              1935年,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和侨居英国的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合作,重新研究青霉素的性质、分离和化学结构,终于解决了青霉素的浓缩问题。

当时正值二战期间,青霉素的研制和生产转移到了美国。

青霉素的大量生产,拯救了千百万伤病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原子弹、雷达并列的三大发明之一。

      

              何谓史汀生主义?

      

              史汀生主义,亦称“不承认主义”,是美国中立政策的具体表现。

20世纪30年代初,遭受经济危机沉重打击的美国,为避免在争夺国际市场的外交活动中陷于失败,决定实行以孤立主义为标志的中立政策。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美国不但不谴责这一侵略行动,反而与日本密商谅解。

1932年1月3日,日本侵占锦州,进逼中国关内。

7日,美国国务卿史汀生照会中国和日本政府,对日本强占中国东北的局面和足以损害美在华权益,违反“门户开放”及中日间的任何协定、条约,美国均不予承认。

但在次日,美国国务院又表示美无意干涉“日本在满洲的合法条约权利”。

此即史汀生主义,其实质是企图以牺牲中国东北来维护美在华的权益。

它是此后一个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方针。

      

              中国人的“国耻日”是哪一天?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谎称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

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以此为借口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

次日晨4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从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

5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领北大营。

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日军伤亡24人。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件爆发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

这次事件爆发后的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因此被中国民众视为国耻。

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国耻日”。

      

              谁是西班牙的大独裁者?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是西班牙独裁者、长枪党的领袖,1892年12月4日生于埃尔费罗尔的一个海军军官家庭,1907年入步兵学院学习,1912年赴摩洛哥参加西班牙殖民战争,1915年升为少校,1926年晋升为准将。

在J.A.普里莫德里维拉军事独裁时期,任萨拉戈萨军事学院院长。

1931年,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成立后,被取消现役军人资格。

1933年,保守势力控制西班牙第二共和国,被重用。

1934年晋升为少将。

1935年任陆军参谋总长。

1936年2月,西班牙举行大选,人民阵线获得胜利,佛朗哥被调往加那利群岛任军事长官。

1936年7月18日,驻摩洛哥的圣胡尔霍将军,领导发动了对西班牙第二共和国的叛乱,史称西班牙内战。

后来圣胡尔霍坐飞机在由葡萄牙到西班牙的途中机毁人亡,佛朗哥利用这一意外机会,登上叛军魁首的宝座。

1936年10月1日,佛朗哥任陆、海、空三军大元帅。

经过近3年内战,1939年3月21日,佛朗哥军队占领马德里,推翻共和政府,建立独裁统治。

佛朗哥自任国家元首,规定法西斯政党长枪党为唯一合法政党,取消其他一切政党及共和时期的代议制度,颁布“一切权力归国家元首”的法令,立法、行政和司法等大权都由他一人独揽,内阁各部部长,所有军、政要员甚至主教都由他任命,一切法律、法令都由他批准。

      

              “三国轴心”何时正式形成?

      

              希特勒于1936年3月7日悍然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不顾《凡尔赛和约》的规定竟派出3万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并沿德国西部边界建立起防御工事。

此时,法国和英国等西方国家只要稍有动作,希特勒就会乖乖地缩回,但他们又只是满足于提出抗议,并未采取任何切实的对抗措施,这就使希特勒更加胆大妄为,加快了向外扩张的步伐。

      

              1936年11月,德、日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9月意大利又加入此协定。

这样,德、意、日三国就正式结成法西斯集团,三国轴心正式形成。

      

              何谓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也称姑息政策,是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法、美等国。

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政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共产主义革命的打手。

这从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中可以窥见端倪,在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迦诺公约”中则更具体化了。

      

              《慕尼黑协定》牺牲了哪个国家的利益?

      

              慕尼黑协定全称《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是1937年9月29—30日英国、法国、纳粹德国、意大利四国首脑张伯伦(首相)、达拉第(总理)、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会议上签订的条约。

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苏台德区割让给纳粹德国。

      

              《慕尼黑协定》包括8条正文、1个附件和3项声明。

主要内容是:1.捷克斯洛伐克将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德军于1938年10月1—10日分阶段完成对上述地区及其他日耳曼人占居民多数地区的占领,这些地区存在的任何设备必须完好地交给德国;2.对尚不能确定日耳曼人是否占居民多数的捷其他地区,应暂由英、法、德、意、捷代表组成的国际委员会占领,于11月底前举行公民投票,以确定其归属,并划定最后边界;3.捷政府应在4周内释放正在服刑的苏台德政治犯;4.有关政府须在3个月内解决捷境内的波兰和匈牙利少数民族问题,否则,德、英、法、意首脑将再次开会讨论;5.英、法保证捷新边界不受侵略;6.当捷境内少数民族问题已告解决时,德、意也将对捷提供保证。

      

              希特勒是如何占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

      

              1938年3月11日,希特勒软硬兼施,在奥地利的亲德分子和纳粹分子的帮助下,兵不血刃占领了奥地利,走出了他在中欧侵略扩张的第一步。

英法两国对希特勒的这一行动只是听之任之。

吞并了奥地利之后,希特勒瞄准英法等国不愿为捷克斯洛伐克承担战争风险的心理,利用纳粹党培植的苏台德德意志党人充当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的马前卒,一枪未发又把苏台德地区占为德国所有。

      

              1939年3月,希特勒撕毁慕尼黑协定,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对希特勒的这一行径,英法除了提出口头抗议,并没有采取任何重大措施。

希特勒在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得手之后,紧接着又把手伸向波兰,要波兰归还但泽市,提供享有治外法权的通往东普鲁士的陆地走廊。

波兰坚决拒绝了希特勒的无理要求。

      

              到了这时,深深感受到希特勒欺骗和愚弄的英国首相张伯伦才放弃绥靖政策,转而强烈谴责希特勒的侵略行径并宣布全力支持并保证波兰的独立。

法国在此情况下也作了相应的表态和加强战备的措施。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包含哪些内容?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秘密签订的一份协议。

苏方代表为莫洛托夫,德方代表为里宾特洛甫。

该条约划分了苏德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主要内容有:      

              1.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互相使用武力、侵犯或攻击行为。

      

              2.缔约一方如与第三国交战,另一缔约国不得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

      

              3.缔约双方决不参加任何直接、间接反对另一缔约国的任何国家集团。

      

              4.双方以和平方式解决缔约国间的一切争端。

      

              5.条约有效期为10年。

      

              除互不侵犯条约外,苏德双方还签订了一份秘密附加协议书,其中规定:      

              1.属于波罗的海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的地区如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立陶宛的北部疆界将成为德国和苏联势力范围的界限。

在这方面,双方承认立陶宛在维尔诺地区的利益。

      

              2.如波兰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苏德双方将大致以纳雷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桑河为势力分界。

维持波兰独立是否符合双方利益,以及如何划界,只能在进一步的政治发展过程中才能确定。

      

              3.在东南欧方面,苏联关心在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的利益,德国宣布在该地区政治上完全没有利害关系。

      

              4.双方将视本协议书为绝密文件。

      

              苏联为什么要与纳粹德国签约?

      

              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后,一面声称要消灭社会主义苏联,一面又加紧准备向西方扩张。

面对德国的咄咄逼人之势,英、法一味退让,推行绥靖政策。

斯大林为了保护苏联的安全及区域利益,决定放弃与英、法共同对抗纳粹德国,反而与之保持表面上的友好关系,以争取时间及空间应对纳粹德国在日后可能进行的军事行动。

      

              另一方面,希特勒为了执行1939年4月3日制定的闪击波兰的“白色方案”,避免过早与苏联发生冲突,陷入两线作战的困难境地,所以也愿意与苏联签订非战条约,于是双方各取所需,一拍即合。

      

              哪次战役使苏联在二战中免遭腹背受敌?

      

              1938年,日本军队在有苏联驻军的蒙古国和日本扶植建立的伪满洲国边境制造摩擦,朱可夫被派往边境,组织对日军事部署。

1939年5月,诺门坎战役爆发,在朱可夫指挥下,苏联军队大量使用装甲兵,进行闪电战似的立体机动作战,最终合围日军,取得胜利。

这一战役由于远离欧洲主战场,所以不被人注意,但是这一战役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日本北进的意图,而将主要用兵方向定在东南亚,使得苏联在二战中避免了腹背受敌的危险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对波兰实施闪电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随后苏联红军也入侵波兰,同年9月17日,苏联红军和纳粹德国国防军在布列斯特会师,25日,苏德两军举行联合阅兵式,标志着两国对波兰的瓜分占领。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加紧建立“东方战线”,通过1939年10月—1940年3月的苏芬战争,苏联夺取芬兰部分领土,并获得汉科半岛的租借权。

1940年7月,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被并入苏联。

同年6月,苏联占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

      

              你知道卡廷事件的真相吗?

      

              1939年9月17日,苏联从东部进入波兰,占领寇松线以东的全部波兰领土,俘虏约25万名波兰军队官兵。

苏联随后将波兰官兵分别关押在一些新建的战俘营。

其中的斯塔罗别利斯克、科泽利斯克和奥斯塔什科夫3个战俘营,关押着包括9000名军官在内的共15131名波兰战俘。

      

              1943年4月13日,攻入苏联境内的纳粹德国军方宣布,在德军占领的苏联斯摩棱斯克市附近的卡廷森林地区发现被苏联军方屠杀的波兰军人万人坑。

4月15日,苏联发表公报,对此予以断然否认,宣称这些波兰战俘在德军入侵苏联之后落入德军手中,是被德军所杀害的。

      

              此后,苏联和德国均组织调查团前往卡廷进行实地调查,但都没有取得明确的结果。

战后,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在审讯纳粹德国战犯时也回避对卡廷事件的明确表态,从而使之成为一桩未了的谜案。

      

              此后,波兰方面和国际社会针对苏联政府的说法多次提出怀疑并展开激烈争论,但苏联政府始终坚持既定的立场。

1985年,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后,苏联和波兰组成自由历史学家参加的联合委员会,对涉及此次事件的大量文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1990年4月13日,在波兰总统雅鲁泽尔斯基访问苏联之际,苏联正式承认对卡廷事件负全部责任。

      

              卡廷事件的基本情况是这样的:当时的苏联政府认为波兰战俘是一个大包袱(一方面,苏联在紧张的备战中为其要消耗宝贵的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波兰战俘可能随时反抗苏军的监禁),遂决定先处理掉波兰战俘中的军官。

除掉了军官,其余的士兵就会处于群龙无首的境地。

苏联有关方面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从肉体上将他们消灭掉。

1940年3月5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内务部长)贝利亚专门就对2万余名以波兰军官为主的战俘和犯人实施枪决一事写出报告上交斯大林和联共(布)中央审批,随即获得批准。

      

              1940年4月初,处决波兰战俘的行动正式开始。

数百名被俘的波兰军官被从上述三个战俘营带上汽车,秘密运往行刑地卡廷森林。

行刑人员站在波兰战俘身后,用手枪对着他们的后脑开枪。

掩埋之后,苏方人员在上面铺上了厚厚一层土。

不久,第二批战俘又被运到该地被同样处决。

直至当年5月中旬,苏联方面在卡廷森林共处决波兰战俘4421人。

他们被分别埋入8个大坑,上面铺满松树和白桦树。

      

              马其诺防线因何成为军事史上的笑柄?

      

              第一次世界大战总共造成法军近500万人的死伤。

战后,惨痛的教训使法国民众陷入一种极端的情绪中,那就是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敌人的再次侵略。

在这种背景下,一条长约700公里,耗资近50亿法郎的军事防线建成了。

这就是以当时法国国防部长安德烈·马其诺的名字命名的闻名于世的马其诺防线。

但就是这样一条号称“固若金汤”的钢铁防线却成了世界军事史上最大的笑柄。

这条被全体法国人民寄予最大希望的防线最终没有给他们带来所期盼的安全,却间接导致了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迅速战败!就是因为这一条防线,法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盟友一个个被德国消灭却始终不曾主动进攻德国空虚的西线,以致出现了“静坐战争”这样的咄咄怪事!      

              何谓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年5月26日—6月4日,英国政府趁机紧急调集了所有能抽调的军舰和民船,无数业余水手和私人船主也应召而来,他们驾着驳船、货轮、汽艇、渔船,甚至花花绿绿的游艇,冒着德国飞机、潜艇和大炮的打击,往返穿梭于海峡之间,将一批批联军官兵送回到英国本土。

从5月26日到6月4日,短短10天时间,这支前所未有的“敦刻尔克舰队”把35万大军从死亡陷阱中拯救出来,为盟军日后的反攻保存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创造了二战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这就是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奥斯维辛集中营设在哪里?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时期建立的劳动营和灭绝营之一,有“死亡工厂”之称。

其遗址在距克拉科夫西南60公里的波兰小城奥斯维辛,今日已成为博物馆和纪念地。

      

              当年纳粹德国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集中营内共有3个主要营地和39个小型营地,分布在整个波兰南部西里西亚地区。

集中营内部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设有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奥斯维辛一号、奥斯维辛二号、奥斯维辛三号组成,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

      

              谁领导了“自由法国”运动?

      

              1940年6月14日,德国进入巴黎,维希政府向德国投降。

6月17日,戴高乐带着全家飞往伦敦。

维希政府指责戴高乐叛国,并由军事法庭缺席判处他“死刑”。

6月18日,戴高乐在伦敦通过广播电台发表演说,号召法国人民继续战斗。

随后,发起“自由法国”运动,着手组建“自由法国”武装力量。

1943—1944年,戴高乐作为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主席和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首脑,领导“自由法国”武装力量转战近东、非洲、巴尔干,参加诺曼底登陆和解放法国本土的作战行动,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何谓海狮计划?

      

              1940年6月,德军占领了整个西欧大陆。

从此,北起挪威、南迄西班牙的全部西欧海岸已被德军控制。

英伦三岛陷入了困境。

此前,英军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损失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只剩下500门火炮和200辆坦克。

空军也受到很大削弱,仅余下1300多架作战飞机。

至于海军也因德国海、空军的封锁,失去了与法国舰队合作的条件。

大英帝国从封锁者的地位,一变成为被封锁者,形势岌岌可危,希特勒为了对付苏联和避免两线作战,拉拢英国,诱其妥协投降,当德国向英国提出的“和平建议”接二连三地遭到英国的拒绝后,希特勒终于做出了对英实施“海狮计划”的作战决定。

      

              原先企图在航空兵的支援下强渡英吉利海峡,后因船只装备、后勤供应和天候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最后决定单纯以空中进攻迫使英国投降。

整个不列颠之战其实就是战争史中大规模的空袭与反空袭作战。

希特勒曾扬言:以空军这把钥匙就足以打开英国防御之大门。

      

              在整个不列颠之战中,德国空军共出动飞机4.6万多架次,向英国投下了7万多吨炸弹,损失飞机约1500余架。

英国空军损失飞机915架,被炸死炸伤居民8.6万余人,100多万栋建筑物遭到破坏,许多城市被摧毁。

英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他们没有让一个德国士兵登上不列颠的土地。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赞扬英国军民所表现出来的高昂士气和大无畏精神时,曾动情地说:“他们是以自己的劳苦、眼泪和血汗,粉碎了希特勒妄图迫使英国退出战争的狂妄企图。

德国空军这把钥匙始终也没有打开英国防御的大门。”

      

              “巴巴罗萨计划”包括哪些内容?

      

              1940年7月,希特勒召集了一次高级军事会议,会上希特勒宣布了一个蓄谋已久的作战计划:突然袭击苏联,一举将这个红色帝国摧毁!为实施希特勒的作战意图,德军总参谋部立即着手拟订对苏联作战的具体行动方案。

该方案于12月底完成,并被定名为“巴巴罗萨计划”。

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有:一、在对英作战结束之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打垮苏联。

二、先以突袭的办法歼灭苏联西部各军区的部队,使其无法退往内地,然后以坦克部队为先导,并辅之以空军支援,分三路向苏联腹地进攻,占领莫斯科、列宁格勒和顿巴斯。

      

              英国哪位首相正式承认不信仰国教?

      

              亚瑟·内维尔·张伯伦(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1869—1940),英国政治家,1937年到1940年任英国首相。

张伯伦是一位一神教信仰者,但他对主张三位一体的英国国教圣公会毫不感冒,是第一位正式承认不信仰国教的英国首相。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张伯伦并不是一位纯粹的保守党人,因为他一直不喜欢用“保守主义”这个词,经常宣称自己是“联合主义”。

张伯伦担任英国首相期间,虽然领导的是一个各党派组成的联合政府,但在组阁时他从不考虑各党的平衡,只任用和自己观点相同的人。

张伯伦在第二世界大战爆发前有一个绰号:“我爱柏林先生。”

他的宣战被嘲笑为“电话战争”,因为一直维持到希特勒进攻荷兰时英国才真正参战。

但在此期间,他下令加速英国重整军备计划,健全了雷达防御系统和空军的更新,这一切对于后来的英国保卫战还是起了关键性作用。

      

              哪个国家是“民主国家的军工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越烧越旺。

到1941年4月,德军已攻占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并在北非推进至埃及边境;意大利军队亦占领了南斯拉夫和希腊。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互相承认在欧洲和亚洲建立新秩序的权利。

在这之前,日军已攻占了法属印度支那北部,迈出了南侵的第一步。

      

              1940年12月29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对世界大部分地区广播的“炉边谈话”节目中,宣称:“如果大不列颠一旦崩溃,我们美国人都将生活在枪口之下,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军工厂。”

罗斯福告诉美国人民,他的宗旨是:“使你、你的子女、你的孙辈免除一场殊死的战争,以保卫美国的独立。”

      

              何谓租借法案?

      

              租借法案是美国国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通过的一项法案,目的是在美国不卷入战争的同时,为盟国提供战争物资。

法案在1941年3月11日生效,为第1776号案,授权美国总统“售卖、转移、交换、租赁、借出,或交付任何防卫物资,予美国总统认为与美国国防有至关重要之国家政府”。

租借法案改变了原来军事物资需要现金交易的惯例,亦改变了原来“中立国”的意义。

法案最初授权总统借出不多于13亿美元的物资。

罗斯福总统在1941年10月即以此案向英国提供超过10亿美元援助,在法案通过之前,美国已在1940年通过与英国达成的基地租用协议,向英国及加拿大提供驱逐舰,以换取使用英国在西半球的基地。

      

              租借法案对盟军在二次大战取得胜利有直接影响。

特别是美国于1941年12月参战前,英国、苏联等盟国在战略物资生产皆处于下风。

而在美国正式参战后,租借法仍然继续为盟国提供物资,一直至1944年。

接受租借法援助的国家包括英联邦国家(占约60%,调整后约占58%),其中的英国(占约45%,调整后约占40%)、苏联(占约22%,调整后包括英联邦国家转交的约占总比例的32%)、自由法国、中华民国等,一共38个国家,总值达500亿美元。

      

              “大东亚共荣圈”的实质是什么?

      

              “大东亚共荣圈”一词的使用开始于近卫内阁的松岗洋右外相。

1940年8月1日,在有关日本政府对外讲话中,松岗洋右首先强调自己主张“布皇道于世界”这一“皇道使命”的立场。

他说:“……作为我国现行的外交方针,其目的在于本着这一皇道大精神首先确立以日满支为其一环的大东亚共荣圈。”

因此,大东亚共荣圈是日本“皇道外交”的具体体现。

共荣圈建设作为日本的“基本国策”于1940年8月1日被第二次近卫内阁以政府纲要的形式固定下来。

主要内容是“皇国的国策……以确立世界和平为其根本,首先建成以皇国为中心,以日、满、支紧密结合为基础的大东亚新秩序”。

共荣圈有两个基本的支柱:一是南进强占殖民地,一是与德意联手形成“轴心体制”。

从本质上说,“大东亚共荣圈”是日本近代以来实施的一系列亚洲政策的结果,是“大陆政策”在新时期的具体表现。

其出发点是乘英、法等面临德国的长驱直入自顾不暇之际,夺取西方殖民者在南亚的殖民地,使日本的势力实现从“东亚”向“南亚”的扩张,妄图建立一个大日本帝国。

      

              但是,由于战线太长,加上陷入了中国战区不能自拔,为了解决扩大战争所需的人力、物力等问题,日本打出了“共存共荣”的旗号。

这样,一方面可以在亚洲国家抓壮丁,解决日本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又可以对亚洲各国的掠夺正当化,还可以以假象蒙蔽日本人民。

正如北岗伸一说的那样:“在日本决定重要政策的过程中,解放亚洲并非主要目的,‘自存自卫’才是其经常性的目标。”

      

              苏德战争于何时全面爆发?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叫“巴巴罗萨计划”的计划,出动190个师,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万门大炮和190艘战舰,军分三路以闪电战的方式突袭苏联。

1941年7月3日,斯大林向苏联人民发表广播演说,号召全体苏联人民团结起来,全力以赴同希特勒法西斯做殊死的斗争,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苏德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反对纳粹德国及其欧洲盟国的战争,时间从1941年6月22日德国巴巴罗萨计划实施开始到1945年5月2日苏联攻占德国首都柏林,结束柏林战役为止。

      

              朱可夫因何被撤去总参谋长的职务?

      

              苏德战争爆发后,时任苏军总参谋长的朱可夫签署了要求苏军立即组织反击的命令,但没有效果。

而后,德军长驱直入,重点进攻基辅。

朱可夫经过判断,提出应该撤出基辅,避免被德军合围而引起更大损失。

他的这一观点及其直言不讳的性格使他与斯大林发生冲突,被降职为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由沙波什尼科夫接任总参谋长。

      

              朱可夫在担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后,率领该方面军在叶利尼亚地区成功实施了叶利尼亚反击战,粉碎了德军的先头部队。

稳定了当地的战线。

9月列宁格勒告急,朱可夫被召回莫斯科任命为大本营代表,前往列宁格勒协调指挥。

到达列宁格勒之后,朱可夫当即中止了正在研究撤退方案的会议,毫不留情地撤换了两个集团军司令,逮捕和处决了一些擅自撤退的军官,并迅速拟定了守城计划。

通过自己坚强的意志带动下属,合理利用了有效的兵力进行重点防御与反击,稳住了防线。

10月德军大举进攻莫斯科,朱可夫调回莫斯科代替铁木辛哥组织莫斯科保卫战。

12月保卫战结束,德军退出莫斯科周边地区。

      

              麦克阿瑟何时出任远东美军司令?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美国这才认识到与日本迟早是要打起来的。

1941年7月26日,罗斯福总统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一切财产,禁止与日本进行任何形式的贸易,禁止日本船只通过巴拿马运河。

同日,麦克阿瑟应召服现役,领中将军衔,出任远东美军司令,统管远东全部的陆军和空军。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是谁?

      

              温斯顿·丘吉尔,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

丘吉尔在当上英国首相之前,曾经历过几次竞选失败,但他毫不气馁,仍然像“一头雄狮”那样去战斗,最后终于取得了成功。

他说过:“我想干什么,就一定干成功”。

他不但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十分宽厚,能够谅解他人的过失,包括那些曾经强烈反对过他的人。

      

              丘吉尔被英国人称为“快乐的首相”。

不论在公开场合,还是与家人在一起,他的谈话总是充满幽默感。

甚至在生命垂危之时,他也没有忘记幽默。

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大西洋宪章》包括哪些原则?

      

              苏德战争爆发后,第二次世界大战范围扩大,美、英迫切需要进一步协调反法西斯的战略。

两国首脑于1941年8月在大西洋北部纽芬兰阿金夏海湾的奥古斯塔号军舰上举行大西洋会议,8月13日签署《大西洋宪章》,8月14日发表了《大西洋宪章》。

该文件全文共8条,宣布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不承认法西斯通过侵略造成的领土变更,尊重各国人民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恢复被暴力剥夺的各国人民的主权,各国在贸易和原料方面享受平等待遇,促成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最全面的合作,摧毁纳粹暴政后重建和平,公海航行自由,各国必须放弃武力削减军备,解除侵略国家的武装。

《大西洋宪章》提出的对法西斯国家作战的目的和进步民主的重建战后和平的目标,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一般原则,对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打败德、日侵略者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同时,“机会均等”、“海上自由”等内容有利于美国战后与英国争夺势力范围,取得世界“领导地位”。

同年9月,苏联等国表示同意宪章的基本原则。

      

              日本是怎样偷袭珍珠港的?

      

              珍珠港位于日、美之间太平洋东部的夏威夷群岛,距日本约3500多海里,距美国本土约2000海里,是美国太平洋舰队最重要的基地。

1941年1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写信给海军大臣及川古志郎,正式提出了偷袭珍珠港的设想。

此后就和几个参谋一起,秘密地制订“Z”作战方案。

6月,正式方案提出后,曾在日本上层引起争论,一些人不相信庞大的舰队横渡3500海里而不被发现,对这一计划的可行性表示怀疑。

山本五十六固执己见,甚至以辞职相要挟。

日本为了“南进”,于10月中旬批准了这个计划。

于是,山本五十六指挥联合舰队选择了与珍珠港相似的鹿儿岛湾,开始了充分的准备和严格的模拟训练。

1941年12月7日凌晨,从六艘航空母舰上起飞的第一攻击波183架飞机,穿云破雾,扑向珍珠港。

7时53分,发回“虎、虎、虎”的信号,表示奇袭成功。

此后,第二攻击波的168架飞机再次发动攻击。

仓促应战的美军损失惨重,8艘战舰中,4艘被击沉,一艘搁浅,其余都受重创。

对珍珠港事件负有责任的美国太平洋陆军司令沃尔特·肖特中将和太平洋舰队总司令赫斯本德·金梅尔海军上将于12月17日被解除职务。

次年2月和3月,肖特和金梅尔分别以少将和海军少将军衔退役。

      

              就其战略目的而言,对珍珠港的袭击从短期和中期的角度来看是一次辉煌的胜利,它的结果远远超过了它的计划者最远的设想,在整个战争史上,这样的成果也是很罕见的。

在此后的6个月中,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无足轻重。

没有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威胁,日本对其他列强在东南亚的力量可以彻底忽略,此后它占领了整个东南亚、太平洋西南部,它的势力一直扩张到印度洋。

      

              美国何时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发表演说,进行战前动员。

而后,国会声明对日本宣战。

德国元首希特勒原本十分恼怒日本人的鲁莽,因为他一直不想让美国介入战争,但这样的“和平局面”被日本打破了。

1941年12月11日,希特勒出于“虚荣心”,以及维护轴心国共同利益的需要,首先对美国宣战。

之后,美国正式对德国、意大利宣战。

从此,美国正式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将其强大的国家机器带上了战时轨道。

      

              二战中的哪次战役使德军遭到首次失败?

      

              莫斯科战役是苏德战争爆发后的第一次大会战。

莫斯科是苏联首都,也是铁路交通枢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希特勒认为,一旦攻占莫斯科,就能击败苏军主力,达到结束对苏战争的目的。

      

              1941年10月2日,德军展开“台风”行动,开始向莫斯科发动攻击。

德军调集了180万人,而苏军集中了125万人的兵力,一场大规模的攻防战争开始了。

面对德国军队的疯狂进攻,不但苏联红军奋力抵抗,莫斯科市民也紧急动员。

45万人参加修筑首都周围防御工事320多公里,市民纷纷组织国民警卫营、摧毁坦克组、巷战班。

而苏联红军的三个方面军顽强抵御,在战斗中誓死抵抗德军的进攻。

就在莫斯科已处于德军大炮射程之内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莫斯科军民更是表现出了一种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

苏军第316步兵师为了捍卫莫斯科,在阻击德军坦克通向莫斯科的要道上,持续战斗四个小时,击毁敌人18辆坦克,为保卫莫斯科,英雄们全部壮烈牺牲。

从11月16日到12月5日,德军损失官兵15.5万人,坦克777辆,而莫斯科岿然不动。

      

              2月初,莫斯科地区已是寒冬,气温下降到—20℃~—30℃。

然而当进入了冬季之时,也就是宣告德军失败来临之际。

希特勒对冬季作战毫无准备,德军无棉衣,无保暖设备,飞机和坦克的马达无法发动,枪栓拉不开,武器失灵。

而苏军已穿戴上保暖棉衣、皮靴和护耳冬帽,枪炮套上了保暖套,涂上了防冻润滑油。

12月6日,苏军从莫斯科南面和北面展开大反攻,不断突破德军防线。

到1942年1月中旬,红军共歼敌55万人,击毁和缴获坦克1500辆,德军向西败退150~300公里。

莫斯科战役至此结束。

      

              莫斯科战役粉碎了希特勒闪击速胜的企图,在二战中使德军第一次遭到重大失败,为战争形势的根本扭转奠定了基础。

(https://www.bqduo.com/biquge/74_74407/c42211942.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bqduo.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qduo.com